本文作者呂鴻基牧師為美國北卡州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1989年蒙神呼召進入美國達拉斯神學院進修,獲神學碩士及基督教教育碩士。一直委身在聖經教材寫作與教師訓練的事奉已近二十年。現任中華聖經教育協會總幹事及扎根聖經系列教材主編。著作除了《扎根聖經系列》中不同書卷教材外,亦編譯了《基督教教育者手冊:學習教導》及《基督教教育者手冊:成人教育》。
本文原刊於「北美華人基督教教育網」
教材編寫人才的培育
好的教材對教會教育事工,具有指標性的影響。從小學到大學的正式學校教育體制內,僅管是訓練有素的專業教師,仍需要仰賴相關的教育部門精心製作教材與課本。華人教會雖然意識到教材的不可或缺,以及其關鍵重要性,但教材的製作似乎仍停留在起步階段,且有相當大的改進空間。
華人教會圈子甚少有人願意投入教材編寫的專業事奉。不易找到教材可使用的各地方性教會,面對的是必須讓大批沒有受過正式或完整的神學與教育訓練的非專業義務教師可以積極投入教會的教育事工。所以除了培育專業教材編寫人才之外,培育教會內的義務教師,應是目前的急務。
常聽到的教會教育事工的現實挑戰:「查經聚會的時候,弟兄姊妹並不缺聖經知識,神學用語和聖經經句也朗朗上口,但卻令人覺得都在各說各話的感覺」、「網絡上的資料很多,帶領查經的人常常花很多時間搜尋,下載一些可以使用的資料。可是細讀之後,卻發現零零碎碎,且見解紛紜,令人反而混淆」、「主日學怎麼變成第二堂灌輸式的講道」、「想要有討論,但一下子就有人胡亂發問,或是滔滔不絕地霸著發言,寶貴的時間就沒有意義地溜走了」。教會信仰教育的最基本要素,最重要的資源,非教導人才和教導教材莫屬了。編寫優質的教材,培育教導人才是相輔相成的重要事工,不可或缺的要務。
什麼是課程、教案、教材?
先讓我澄清與聖經教導和教材製作有關的幾個重要定義與區別。
課程(Curriculum)是一個教育機構(學校、教會、或福音機構)為參與之學習者,編好的一套完整的、有系統 、有定規的教學計劃。課程當有其特定的教育目標,學習範圍與科目(course)的安排 。經由課程設計,期使學習者的知識、信念與能力,可以達到該教育機構預定要達成的教育果效的一組相關課程。課程是有一個特定的目標,通過教與學的互動,經由固定的進度達到教學目標的既定安排。
教會的課程必須根據教會的特點、組成成員的特質來具體設計。例如一個以年青學生為主體的教會,主日學課程的目標除了要使萬民作主門徒的大目標外,還要考慮會員的經常流動,新信主的人多,相對屬靈的年齡短而文化程度高的特點來考慮。
教案(Lesson Plan)是教學方案的簡稱,可謂如何教課的計劃方案,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所安排之如何教課的計劃,也就是對課程教導執行的細節安排。教案通常包含課程目標擬訂,教學內容安排,教學時間分配,選擇教學方法及器材、人員的搭配……等。為了讓課程的進行有一個合宜的掌控與提醒;教師應親自事先按教學場合與對象,自行規劃出適宜的教案。規劃的內容包括:教材選取,時間掌握,教學方法的選取…….等。簡明,自行訂定的教案可以幫助教師踏實地按計劃教課,提升教學品質。
教材(Teaching Resources)泛指教課過程中之實際可傳遞的資料內容與取材,可以提高教學果效所使用的材料。除了傳統使用的教科書,講義之外,還包括教具、圖表、投影片及各種多媒體教學材料。若使用大量印製出版的教材,教師仍需按個別的教學場合將教學材料適合化,以滿足學生們的獨特需要。
有了以上清楚定義後,我們就容易抓住設計、製作、與執行的方向。下一步就是當有人在教會的範圍內說到這些字詞,或是提到相關的觀念,大家可以清楚的表明。比如,有人問:「教會如何栽培信徒?」,「台灣教會如何將信仰傳給我們的下一代?」「開哪些課?」「如何開課?」「老師如何備課?如何教課?」都牽涉到這三個定義與其涵義。從以上的定義看來,如果教會要將「課程規劃」、「教案」、 「教材」都一手包辦,勢必為一門繁重的教育事工,得投資很多時間與人力 。所以若可選用一套編好的課程教材 ,加以修改使用 ,真的是可讓教會教育事工事半功倍。
朝向並製作可修改教材
基督教教育牽涉到不同的層面,任何一個信仰教育群體與機構都需要按基督教教育的原則,自行制定各層面的教育規劃。任何地區,任何宗派的教會,不僅迫切需要忠心善於教導的教師。更需要適切需要、又能持續供應的教會信徒信仰教材。此外,宣教工場、雛型教會也需要福音性與通識性的信仰教材。我所認識的許多參與培訓的短期宣教士,也經常向我徵求適合他們用在宣教工場的培訓教材。
既使分布於全世界各地的華人教會都使用一個共通的文字—華文,華文聖經教材文本也是全球華人教會的迫切需求;但是誰來編寫,如何編寫,為誰編寫聖經教材,卻有許多的限制與考量因素。教材編寫與文化背景有緊密的關聯,若要出版涵蓋廣泛的教材為指標,教材編寫可能會失去其獨特與適用性。所以、任何教材出版事工在編寫教材之前,勢必要先精準地設定對象與範圍。基本設定點有:適用語文,適讀對象,年齡階層,靈程設定,使用者的教育程度。「中華聖經教育協會」是少數投身教材寫作與出版,力量非常有限的機構。我們和任何一個事奉機構都一樣,那就是必須要有針對性。我們是針對全球以中文為主的教會,編寫有系統的成人小組查經課程。因為沒有宗派的支持與背景,也讓我們得以超脫宗派的侷限。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只能以使用者「自由選擇」的方式,來滿足極少部分的教材需要。
現代化的教材早已超越了平面印刷的單調書面格式。若要回應複雜且多元的各地教會的需求,我深深認為華人教會的基督教教育事工需要有一個機構來做教材整合的工作。我建議成立一個聖經教材資源中心,以電子版的方式,藉由目前極其發達的網際網路提供可修改的聖經教材。目前,不僅缺乏教材,更是缺乏教材的整合,因為有很多很好的教材並沒有被介紹出來,亦難以快速取得。當然教材的適切合用性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考量因素。從下面要討論的課程設計,教學目標,到很現實的社會背景文化語言的考量,都顯出教材製作的複雜與難度。我相信教材出版必須走向可修改教材(customizable teaching resources)的型態,善用網路的途徑,將教材快速傳送到使用者的手中,並容許使用者按當地教導與學習的特色,將教材適合化。
教材是拿來用於主日學或小組查聚會時使用,而不是拿來閱讀用的。教材使用者,主日學教師和查經班帶領者,需要有基本的如何備課與如何教課的訓練。教師要有能力,按著教導場合的不同因素:內容、時間、對象、題材、場合、目標等,將教材適合化。
如同上面所提到的,一個在教會參與教導事奉的教師,當他順利取得了可修改教材(Teaching resources)之後,就可以根據該教會所制定的教育培訓課程規劃(Curriculum),考慮學員的特質與需要,自行在短時間內擬定出一次次的教學方案(Lesson Plan)。
教材的編寫方向與製作原則
培育教材製作人才,我認為編寫團隊的主導成員,應具備三個特質。第一、要有學者的原則,教材編寫者當能嚴謹解經。第二、要有牧者的心腸,教材編寫者要能引發適切的應用。第三、要有教導者的見識,教材編寫者要善用啟發式教導方式。主導教材編寫的專業人才勢必要從神學院畢業生取得,且加以在職訓練。然而,教材從編寫、製作、出版、發行、到推廣必須是以團隊合作的方式進行。團隊的成員當然也可以從一般的大學徵得合適的文編、美編人才。教材編寫從研讀聖經,到收集資料,進而細心編寫,初步試用,集體討論使用情形,再經過嚴謹編輯,和評審校對,這些都需要功夫,配搭運用不同的恩賜,也需要有不同的專業訓練。
聖經教學過程是一個以目標為導向,著重學習經驗的過程。七零年代的著名基督教教育家LeRoy Ford建議在發展一套以目標為導向的教學過程時,應記得四個連貫特質:一、 有學習目標,才能帶出學習結果。二、想有學習結果,要先設定學習原則。三、有了學習原則,才可選定學習活動。四、 使用學習活動、以期達成學習目標。
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有效的聖經教導取決於教師,不是教材。面對教會內絕大部分非專業的義務教師,好的聖經教材的輔助是有其必重要。教材編寫者最重要的任務,我認為是妥善編排設計出Ford上面所提及的學習目標與學習原則。使用教材的教師要能夠率先掌握學習目標與學習原則,方能活用各種學習活動,帶出並提高每一次主日學或查經聚會的學習果效。
聖經真理光是被流暢地教導出來並不夠,更重要的是需要去實踐。教會中的課程有一個常見的弱點,就是所教導的知識,只有很少一部分進入學習者的生命裏。若聖經知識與內容只是被宣告出來,但沒有真正地溶進人的經驗裏,真理就無法與現實生活結合,也未必能造就屬靈的生命。
教學目標未雖然必能在出版的教材中精準適切地一一書寫出來,教師也未必需要在課堂內陳述已出版教材的一般且中性溫和的教學目標。精準適切地,因班組而易,由教師自訂出的教學目標對教導過程,對學生的學習經驗實具有深刻的影響。面對教材的使用者多為非專業的義務教師,若可以訓練這群數量龐大的義務教師,善用教材妥善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原則的基礎,經過適合化之後,就比較容易在學習方法與學習果效這兩方面得到提升。(待續)
0 comments on “教材編寫人才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