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都不懶的懶人包!
實踐神學的發展
- 實踐神學源起於十九世紀的德語世界,於二十世紀下半葉在英語世界蓬勃發展
- 過去一百多年歐美的基督教神學自由派神學 保守派神學
- 關鍵爭論:如何理解和實踐聖經對於當代生活的適切性
- 自由派神學試圖去迎合現代世界,重新詮釋信仰以適應文化和生活經驗
- 保守派神學則把重心放在聖經,根據聖經建構正確的教義和信仰實踐
- 實踐神學重視人類的處境和經驗,這和自由派神學傳統對經驗的看重類似,因此實踐神學在二十世紀上半葉主要受自由派傳統的神學家所重視並且主導
福音派的實踐神學
- 直到1980年後才受到福音派重視,以加州富勒神學院的Ray Anderson 為代表
- 批判自由派實踐神學把焦點放在人類的經驗上,而缺乏超越界的維度,同時批判保守派把焦點放在神學教義的建構,缺乏對上帝臨在的意識
- 安德森把「實踐神學」理解為一個在順服聖靈引導下的反思與審慎明辨(critical inquiry)的動態過程,為要使教會在此世界的實踐與上帝在此世界中持續的行動保持一致。
- 他以「基督實踐」為基礎,強調上帝才是那首先和終極的服事者(minister)。上帝是首先的行動主體,實踐神學的反省則是察驗和回應上帝的行動。
- 基督教神學的起點不是人類的思辨能力,而是上帝的行動。神學反省始於上帝的行動(實踐),也終於上帝的行動(實踐)。
不同神學傳統中實踐神學的最大公約數(Kathleen A. Cahalan and Gordon S. Mikoski, eds., Opening the Field of Practical Theology (Lanham, MD: Roman & Littlefield, 2014), 1-7.)
- 理論和實踐的互動關係:理論和實踐之間不是單向的應用關係。
- 實踐(行動)導向:神學不只是心智的活動,也需要產生具體的行動。
- 重視處境:認真檢視具體事件所發生的特定時空背景。
- 以整全的角度理解和分析人類的經驗:人類的經驗不能被簡化為想法和心智活動,也包括人的情感、想像力、直覺等等。
- 跨領域對話與協作:在處理議題時,批判性地與其他學科對話和合作。
- 結論的暫時性:神學反省是一個持續前進和更新的過程。
- 委身於基督教的神學傳統:不論是委身於哪一個基督教神學傳統,實踐神學家意識到所有的神學反省都是在某種神學傳統中進行的。
- 意識到人類的詮釋活動無所不在:所有人類對事情的理解和詮釋,都是受到所委身的傳統所影響和塑造。
- 力求產生建設性果效:實踐神學不只要描述現況,更力求能透過行動改變現況。
- 目的和終末的導向(teleological and eschatological):實踐神學的探討,受到我們對未來的願景所影響。
- 自我反省意識(self-reflective):對自己的判斷、推理和詮釋抱持適度的自覺
實踐神學 = 教牧學 / 應用神學?
- 三一神在世界的工作,不局限在教會中的牧養,因此不單單是「教牧神學」。
- 理論和實踐是交互影響,密不可分,因此當下的實踐不只是對理論的應用,也影響後續的理論發展,因此不是「應用神學」
福音派實踐神學的四個特色
- 特別重視聖經文本的權威性,把上帝的啟示放在人類的經驗和處境之前
- 強調三一上帝的臨在和行動,人類的經驗和行動不是與超越界為無關聯的,而需要在上帝在此世界持續的作為的脈絡下來理解
- 對處境的重視,源自宣教使命的驅動。福音派基督徒因著看重佈道和宣教的使命,而認真看待處境,嘗試在處境中以適切的方式闡釋和宣揚福音
- 由於對聖經優先性的重視,福音派實踐神學對其他學科的正面貢獻持批判保留的態度,因此在科際整合(interdisciplinary)上較弱,有成長的空間
實踐神學的定義
- 實踐:行動,本身就蘊涵著目的 (telos),源於目的、指向目的、也關於目的
- 實踐神學:從門徒群體當下的處境出發,藉著上帝的啟示,在聖靈中以各樣方式察驗基督在此時此地的行動,更新我們的心和行動,以參與在其中,朝向上帝終末的國前進 = 作主門徒
- 實踐神學是一個全人投入的活動,包括理性、感性和行動
- 門徒群體:實踐神學絕不是一個人閉門造車,而是在群體中進行的神學反思
- 處境:實踐神學認真看待人們所在的處境,深植於當下,正視人類的經驗
- 上帝的啟示:人若要認識上帝和祂的心意,則必須透過上帝的自我揭示
- 在聖靈中:不是以人類主體為中心,而是在聖靈中察驗上帝心意的活動
- 各樣方式:上帝不只給予人理性,也給予人情感、記憶、直覺和想像力
- 基督的行動:上帝積極地參與在此世界中;祂的行動在我們之先,是我們行動的基礎,並使我們的行動成為可能
- 更新我們的心和行動:我們與三一上帝相遇,發生轉變和更新。這轉變和更新包括我們的心靈(意志)、心思(思想情感)、身體(行動)和社會網絡
- 參與:實踐神學是跟隨耶穌,與主聯合的過程
- 朝向上帝的終末的國:實踐神學不是漫無目的的行動,是帶著明確的方向性
Ray Anderson 的定義: 實踐神學研究是一個順服聖靈引導下的反思與審慎明辨之探索(critical inquiry)的動態過程,使教會在此世界的實踐與上帝在此世界中持續的實踐保持一致。[2]作為神學研究中的一個學科(discipline),實踐神學研究的最主要目的,是確認教會在此世界公開的信仰宣揚與實踐,能忠實地反映出上帝對世界持續要完成之工作的本質與目的,也因著這樣做,使教會對其所尋求要服事之當代處境中的議題,能真實以對。請見 Anderson, The Shape of Practical Theology, 22.
1.指認當下的實踐
Descriptive-empirical | What? | 發生了什麼事? | 當下的實踐是什麼? |
2.探索處境中的實踐
Interpretive | Why? | 為何是這樣? | 為何當下的實踐是這樣? |
3.神學反省
Normative | What ought? | 應該要怎麼樣? | 實踐應該要是怎樣? |
4.更新當下的實踐
Pragmatic | How? | 我們該如何做? | 如何實踐? |
- 指認當下的實踐:描述當下的處境和實踐是什麼
- 探索處境中的實踐:深入思考當下的處境,釐清處境背後的神學觀、世界觀、社會、文化、假設和規範…探討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 神學反省:把前兩階段所得到的問題和分析帶到聖經的面前,以聖經、聖經神學、系統神學、神學/教會傳統和教會歷史等具規範性的文本為本,反省當下的實踐。(哪段經文?哪個教義?教會歷史中的處理方法?)à 三一上帝在當下的處境做什麼?
- 聖經、聖經神學、系統神學、神哲學、教會歷史、神學歷史的研究,則是幫助教會和信徒聆聽、明瞭上帝話語的工具
- 聖靈藉由人們閱讀聖經的活動提供啟發性的另類想法,塑造和形成群體,並幫助我們閱讀和弄清楚文本的意思,以及對當下的意義。
- 視域的融合與提升:Richard Hays, 「新約倫理學的任務乃是一種用想像力整合的行動,要把新約的世界跟我們的世界接合在一起。」
- 更新當下的實踐
- 依據基督在當下處境中的工作(基督的實踐),參與其中
- 潘霍華:負責任的人注意他們的具體鄰舍在其具體現實。他們的行動不是預先決定,也不是一個永恆的原則,但在具體處境下發展出來…他們尋求理解,並遵行那些是必須的,或在這具體處境下的上主吩咐
- Trevor Hart 相遇的風險:成為基督徒,把自己置身於福音的故事中,發掘和活出這故事,是冒著與一個活著的上帝真實相遇的風險,這相遇可能劇烈地改變我們的生活
0 comments on “實踐神學懶人包”